新闻中心News Center

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

首页 > 泰安新闻中心 > 泰安行业新闻

韩国二手冲床:如何进行人才培养?

时间: 2025-10-04 点击数:

在韩国制造业的庞大体系中,冲床设备作为金属加工的核心工具,其技术更新与设备流转速度极快。随着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不断渗透,许多企业开始淘汰旧型号冲床,转而引进高精度数控设备。然而,这些被淘汰的二手冲床并未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在中小型企业、职业培训机构乃至海外新兴市场中焕发新生。这一现象的背后,不仅体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理念,更折射出韩国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独特的路径选择——以“老设备”培育“新人才”。

在韩国,许多职业技术学院和技工学校主动与制造企业合作,接收退役的二手冲床用于教学实训。这些设备虽然不再满足高端生产需求,但其机械结构完整、操作逻辑清晰,非常适合初学者理解冲压工艺的基本原理。学生可以在真实设备上进行模具安装、参数调试、安全防护等实操训练,这种“从拧螺丝开始”的教育方式,使他们在进入工厂前就具备了扎实的动手能力。不同于虚拟仿真或简化教具,真实的冲床运行时带来的震动、噪音与压力反馈,能有效提升学员对工业现场环境的适应力。

更重要的是,韩国教育体系将“设备老化”视为一种教学优势。现代数控冲床高度集成,许多功能由系统自动完成,新手往往只掌握按钮操作,缺乏对机械本质的理解。而传统冲床需要手动调节滑块行程、更换离合器部件、校准上下模间隙,每一个步骤都要求操作者具备机械知识和判断力。通过操作这些“有故事的机器”,学生不仅能学习到冲压工艺的技术细节,还能培养出对设备维护、故障排查的敏感度。这种“逆向学习法”让技术传承更具深度,也为未来向智能设备过渡打下坚实基础。

除了学校教育,韩国还建立了完善的“阶梯式人才孵化机制”。一些中小企业专门设立“见习工坊”,采购价格低廉的二手冲床作为新人练手机台。在这里,学徒在资深技师指导下进行数百小时的重复训练,从简单的落料冲孔到复杂的拉伸成形,逐步掌握工艺要领。企业认为,这种“低风险试错”模式既能降低培训成本,又能筛选出真正热爱一线操作的技术人才。许多如今的技术主管、车间主任,都曾在这类老旧设备上度过最初的三年“打磨期”。

政府层面也积极介入,推动形成“设备—人才—产业”的良性循环。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联合韩国机械产业振兴会,推出“绿色技能计划”,资助职业院校更新实训设备,其中明确鼓励使用经过翻新的二手工业机械。同时,国家技术资格认证考试中保留了针对传统冲压工艺的考核项目,确保即使在自动化普及的今天,基础技能仍被重视。这种政策导向使得企业在招聘时更加青睐具备全周期操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而非仅会编程的“半吊子”操作员。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还善于将本土经验输出海外。近年来,随着东南亚制造业崛起,韩国企业不仅出口二手冲床,更配套输出整套培训体系。例如,在越南胡志明市的某韩资工业园内,一座由退役冲床组成的“技能传习所”正源源不断地为当地工人提供培训。韩国工程师亲自授课,教材采用韩语与当地语言双语编写,课程设置完全复制国内技校模式。这种“设备+人才+标准”的打包输出,既延长了本国淘汰设备的价值生命周期,又增强了韩国制造在海外的话语权。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韩国特别强调“工匠精神”的渗透。即便面对一台锈迹斑斑的旧冲床,教师也会要求学生每日清洁保养、记录运行数据、绘制结构草图。这种近乎仪式化的训练,旨在培养对机械的敬畏之心。许多学员回忆,正是在反复擦拭飞轮、调整导柱间隙的过程中,才真正理解了“精度源于细节”的含义。这种态度的塑造,远比单纯的技术传授更为深远。

此外,韩国还利用二手冲床搭建起跨代际的技术对话平台。一些退休的老技师被返聘为实训顾问,他们熟悉这些老设备的“脾气”,能精准判断异响来源或振动原因。年轻学员在操作中遇到问题,可以直接向这些“活字典”请教,实现隐性知识的口传心授。这种非正式的师徒互动,弥补了现代教育中经验断层的缺陷,也让老一辈工匠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延续。

当全球制造业纷纷追逐“无人工厂”“黑灯车间”的概念时,韩国却在用一台台老旧的冲床,默默编织着技术人才的成长网络。这些看似过时的机器,承载的不仅是金属变形的力量,更是一代代工匠技艺的沉淀与传递。它们的存在提醒我们:真正的产业升级,不应以抛弃过去为代价,而应在新旧交融中找到持续进化的动力。在钢铁与齿轮的碰撞声中,一种关于耐心、专注与传承的教育哲学,正在悄然成型。